Page 17 - 思源第36期12.4final单页
P. 17

新中国


                                                                                                                      周年 70



                   吴文俊:永葆好奇心 走自己的数学路                                                                              ISSUE

             研究数学是一辈子的事

                 1919年,吴文俊出生于上海。他从小就养成了静处家中、好学深思的
             习惯。在家时,父亲的藏书对他很有吸引力,他便迷上了读书。

                 少年时期的吴文俊喜欢历史和物理,在校时物理成绩很好,物理老师
             认为,吴文俊物理考得好是因为数学好,学校决定给予他一个奖学金的名
             额,这个奖学金规定要考上海交大的数学系。就这样误打误撞的,17岁
             的吴文俊便以交通大学理学院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数学系,开始了他在交大
             的学习。真正让他对数学产生兴趣的,是他大学一年级的数学老师,“那
                                                                                                           12
             个老师用自己编的讲义把数学讲得很精彩,那时我才真正开始想要研究数
             学”。大三时,吴文俊开始对实变函数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课后刻
             苦自学,反复阅读相关著作。有了实变函数论的基础,他很快进入康托尔
             集合论,钻研点集拓扑。

                 1941年,就在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后不久,日军开进上海租界。在动荡
             的年代里,他只能以教书谋生。教课之余,他也做一些数学研究,但没有
             什么明确的方向。5年后,正当吴文俊对数学逐渐心灰意冷之时,陈省身
             应邀回国,筹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陈省身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吴文
                                                                                                           13
             俊的一生。
                 在研究所里,陈省身让吴文俊待在图书馆里,每天都泡在馆里看书。
             有一天陈省身来到图书馆,对吴文俊说,你看书看得太多了,应该还债
             了。吴文俊乍听,觉得不解:“还什么债?”陈省身回答道,你看了人家
             的工作成果,就等于欠了人家的债,你应该还债,要用同样的方式去写文
             章。由此,吴文俊便开始了自己的研究。1947年,在陈省身的引导下,
             吴文俊开始研究美国著名拓扑学大师惠特尼的对偶定理,并给出了一个清
             晰简洁的证明,形成了他第一个重要成就,发表在美国最主要的数学杂志
                                                                                                           14
             《数学年刊》上。惠特尼原本计划就此证明写一本专著,见到只有短短几
             页的吴文俊证明后说:“我的证明可以扔进废纸篓了。”吴文俊的这项成
             果已成为拓扑学中的经典,一个刚入门的青年,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
             在号称“难学”的拓扑学中取得了重大成果,让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
                 1947年底,28岁的吴文俊考上中法交换生,赴法国留学,继续拓扑
             学的研究。他仅用两年时间,便获得了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并被邀请
             进入巴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工作。在法国学习时,为了参考更多的外
             国文献,吴文俊自学了英语、法语、德语和俄语。他谦虚地表示:“会4
             种外语没有什么,它们只是研究工具而已。”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钻研精
             神,让他引发了“拓扑地震”,使他被誉为拓扑学界的“四大天王”之
             一。中科院院士林群曾笑言:“拓扑学在上世纪50年代前后闹过五次‘地
             震’,其中一次是由中国人‘闹’的,这个中国人就是吴文俊。”吴文俊
                                                                          12-14
             证明了公式W=SqV(后来的“吴公式”),并且解决了数学界最棘手的难
                                                                          陈省身(左一)与吴文俊(左二)
             题——证明4k维球无近复结构。当时欧洲的数学大师都难以相信这是一个
                                                                          1948年,吴文俊(右一)与同胞数学家在斯特拉斯堡
             中国留学生做出的成绩。                                                  在法国学习时的吴文俊



                                                                                                             15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