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思源第36期12.4final单页
P. 22
的必经之路,见证了学校的新进步、新发展。 文俊路。现在,文俊路已经成为师生学习和生活 学校将闵行校区中部一条贯穿南北的道路命名为
永远的“文俊路”
吴文俊曾表示,在交大的求学经历,对他的人 吴文俊在校时,正逢抗日战争爆发,交大不得
生方向和思想性格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他说,鸦片 不迁到法租界,借用震旦大学、中华学艺社校舍继续
战争以后,中国人都在寻求怎样救国,怎样走复兴之 办学。不过,交大师生在那艰苦的岁月里,还是照样
路,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也有不同的表达,但 读书、照样考试,从教师到学生,大家都在认认真真
目标是共同的,就是要复兴中华。而大学在这其中有 地念书、学习和工作,“这种朴实严谨的良好校风使
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我受益良多”。
交大的理学院开设于1930年,包括数理化三个 大学毕业后,吴文俊断断续续在中学教了五年
系,吴文俊是第四届学生。大一大二时,三个系合并 书,不能系统地研究数学使他困顿不已。这时,交
上课,基础打得非常扎实,学风也很好,激发了吴文 大母校的老师和同窗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1945年
俊对数学的兴趣。到了大三数学系单独开课后,吴文 末,交大总体还留在重庆,但在上海已办起了临时大
俊遇到了一位教实变函数论的老师武崇林副教授。武 学,大学同窗好友赵孟养把自己在“临时大学”数学
老师循循善诱,讲课形象生动,十分有趣,“不仅追 系郑太朴教授的助教位置让给了吴文俊。翌年春天,
求本质,而且重于解答疑难,精彩极了。从此以后, 国民政府招考赴法留学生,又是赵孟养第一时间把
我就喜欢上了数学”。武老师还在自己家里给吴文俊 消息告知老同学。郑太朴教授也曾专程赶到吴文俊家
开小灶,并借给他一本印度出版的英文著作《代数几 里,劝他一定要去试试。此后,在赵孟养的引荐下,
何》。这门课向吴文俊开启了现代数学的大门,他真 吴文俊还先后认识了苏步青、朱公谨、周炜良、陈省
正喜欢上了数学,随后他研读了集合论、点集拓扑和 身等当时数学界的著名人物。
代数拓扑的经典著作,有些还是德文原版。在武崇林 “如果没有交大郑太朴教授和大学同学赵孟养
的指导下,吴文俊的数学有了很大的长进。陈怀书先 的指引和热心推荐,如果没有交大朴实无华的学风为
生的初等数学、汤彦颐先生的高等微积分和复变函数 我打下良好的数理基础,我不会有今天的成绩。每每
论、石法仁先生的微分方程,也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 回想起这一切,我就会想到母校,想到我的恩师和我
象。等到吴文俊大学毕业,他已经有成为数学家的志 的同学。”吴文俊在为交大数学系80周年编撰的系
向和自信心了。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