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7 - 思源 2021年第二期 总第43期
P. 87

赤                        故事     StorieS of SJtU



                                                                                   诚







                           毛震亚:耕海犁波铸巨舰, 一腔赤诚献国防
 一丝不苟的铺路人



 “学海无涯苦做舟”“心底无私天地宽”这两句话用在马运义身上再合适不  2012年9月在大连,由瓦良格号改建而成的“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成为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在这段历史中,
 过。          经历过极具传奇色彩的瓦良格万里拖航和续建工程。然而考虑到航母项目的特殊性,其中曲折鲜为人知。随着“辽宁舰”
             逐步进入人们视野并广受追捧,亲历瓦良格拖航的“辽宁舰”副总师、我校1966 届船舶制造船舶结构力学专业本科校
 几十年来,马运义埋头潜艇事业,他学术精湛,始终秉承并实践着给自己制  友毛震亚的故事也慢慢浮出水面。
 定的“多看、多记、多学、多想、多写、多讲”的“六多”要求,勤记勤写,硕
 果丰实。             1943 年出生于黄浦江边的毛震亚,从小就与“海”结下了不解之缘,看着江上穿梭来往的船只,对波澜壮阔的大
             海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他认为有水的地方就有希望。报考大学时,他毅然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毕业后进
 无论是参加会议,还是研究文献,甚至是电话交流,他都会认真记录在保密  入中国船舶 701 所开始了自己的舰船人生。
 本或笔记本上,严格归类。如今,他那摆满了笔记本的工作柜俨然一座档案库,
 成为了后来者们宝贵的财富。   毛震亚从 “八五” “九五” “十五” 期间便一直从事航母的研究, 作为当时国内极少数全面了解航母知识的专家之一,

             更是全程参与了对“辽宁舰”的前期论证、拖航回国、实船勘验等各项工作。
 忙碌的工作之余,马运义主编或合著出版了六部著作,撰写论文四十余篇,
 其中,《舰船技术与设计概论》至今仍是每年入所员工的培训教材和必备“宝

 典”。


 多年来,马运义一直在业务上悉心给予年轻同志指导与帮助,培养出一大                                靠着一只手电筒独自查看各层甲板并一直深入到机舱。
               拖航一程三万里,吾将上下而求索
 批优秀中青年科技骨干。他淡泊名利,为了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他主动让贤,
                                                                 “第一个感觉是锈迹斑斑,进入船舱,发现里面就像迷
 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把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人推上一线,给他们更大的发展
                 “辽宁舰”的前身瓦良格受困黑海期间,土耳其政                          宫一样,也没有照明,我们都是打着手电进去的。”毛
 空间与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不计得失,申报成果奖时,他不争名次,有时主动退
             府提出了通过黑海海峡要满足的 20 项条件。2001 年 8                      震亚回忆道。当时的瓦良格就是一个没有电力和动力装
 出,将荣誉让给年轻人,为他们尽快成长甘当铺路石……年华易老,学术常青,
             月,毛震亚作为技术专家随行代表团赶赴土耳其,进行                            置的空壳,已停工十余年,舰上锈迹斑斑气味刺鼻、没
 他热烈地期盼着这一批批“后来者”都能成长为“居上者”。
             针对瓦良格通行的 20 项安全条件解决方案的谈判。                           有任何照明通风设备,这个时候没有图纸或者对航母不
                                                                 熟悉的人贸然进入是非常危险的。 “虽然什么条件都没有,
 时至今日,他有时仍然奔走在大小不同的讲台上,而每当讲起常规潜艇的种
                 为了登上瓦良格这块在停靠在公海海域无人问津的                          但是心情仍然非常激动。”毛震亚回忆道。
 种,他的眼中依然闪动着灼灼的光——纯粹且久远,那个深藏在心底探索深蓝的
             “陆地”,毛震亚与专家组成员积极研究拖航方案,开
 梦,值得用一生去追寻。
             展通过海峡必要的技术设备的采购和安装工作。“上边
             特意嘱咐要保密,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不能说具体任务
             内容。”毛震亚非常清楚这次任务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他参与的拖航小分队租用了一艘小船,因为每次登船都
             要在土耳其当局办理繁琐的出入境手续,因此大家总是
 来源:中国船舶701所
             带足干粮物品,尽量延长在船上探索勘测的时间。


                 在第一批上舰的人员之中,毛震亚凭借自己多年研
             究航母的经验,无所畏惧地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                                1966届船舶制造船舶结构力学专业本科校友毛震亚





 00                                                                                                            00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