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5 - 思源 2021年第二期 总第43期
P. 85

故事     StorieS of SJtU











 担任我国第二代常规潜艇总设计师期间,马运义提出并推动专项课题40多  马运义重视预先研究,为争取型号专项课题和国防科技预研课题做了大量卓

 项。主持降噪指标论证、抗沉性设计、可靠性设计等专题研究,为提高设计水平  有成效的工作。他先后主持“潜艇顶层设计及总体优化技术”等5项国防预研重
 和该艇综合作战能力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大课题,获得国防科技进步奖多项,并于2001年获总装备部1996~2000年武器
             装备预先研究先进个人。
 后续艇的施工、试航、改装等工程接踵而至,马运义不顾年事已高,依然坚守
 一线,有时一周出差数次,天南海北,步履不停,常常晚上还在武汉,第二天出现
 在北京,一夜颠簸后又到了另一个城市。他曾因操劳过度住进医院,却在病床上仍  挑战极限的冲锋者
 坚持编写、修改技术文件,甚至几次带着点滴瓶、导尿管参加技术问题的讨论、分

 析。              “嘭!嘭!”潜入深海的常规潜艇舱室中爆发出令人惊吓的声响,这是海水
             重压下船体结构引发的声音。
 数年磨砺,利器终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二代常规潜艇性能得到跨越式提

 升,并于2001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首艇荣膺“中国十大名船”称号。
                 面对巨响,艇员们泰然自若,坚守战位。无边深海,官兵们挑战极限深度的底
             气是什么?给他们吃下定心丸的,正是一同参加深潜试验的型号总设计师马运义。


                 本世纪初,我国两型新型常规潜艇在同一天进行深潜极限试验。这对研究设
 开拓创新的领路人
             计单位来说,是考场,更是战场。


 从治学到做事,不管是作为一名常规潜艇的科研人员,还是型号总设计师、
                 了解潜艇的人都知道,潜艇一怕掉深,二怕进水。海水压力巨大,潜艇壳
 部门负责人,马运义始终以严谨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对待每一个细节。他从不墨
             体只要有一个直径一厘米以上的孔,整个潜艇短时间内就会被灌满,有沉没的风
 守成规、安于现状,而是始终以开拓的精神、敏锐的目光适应着时代、开创着时
             险。
 代。

                 面对如此大的技术压力,有人问马运义:“参加深潜试验,您不害怕么?”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马运义在了解到国外应用声隐身技术的情况下,开创
 性提议成立潜艇噪声控制科,并在被采纳后担任该科第一任科长,他也成为了将  “怕就一定是还有漏洞,我们准备充分,所以不怕。”作为两型艇深潜试
 声隐身技术应用于我国常规潜艇设计的倡导者。  验的技术负责人,马运义在试验前组织科研人员对两型艇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复

             查,共清查图纸文件2756份,编制深潜试验操艇方案、各种应急处置及事故危判
 本世纪初,捕捉到常规潜艇将作为海军装备重点发展的讯息,马运义积极配
             标准等应急处置预案20多份。
 合海装主管部门理清常规潜艇近、中、远期发展思路,提出了以“需求牵引,自
 主创新,体系优化,跨越发展”为主导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编拟了相关规划论证  为了彻底消除参试官兵和科研人员的心理压力,马运义组织召开了试验动员
 文件,成为海军制定潜艇装备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他与其他专家一  会,一句“我和大家一起参加深潜试验!”掷地有声,赢得了全体参试人员的信
 起探索的“新概念常规潜艇”也被总装备部列为重大创新项目,并荣获国防科技  任,以及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进步一等奖。

                 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极限深潜试验圆满完成。近六十岁高龄亲自随艇深潜
             的马运义,荣获集团公司颁发的特等奖励。











 01                                                                                                            00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