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思源第36期12.4final单页
P. 33
新中国
周年 70
ISSUE
改革开放之初的食堂 包饺子,也许是女生宿舍的标配
1988年闵行校区的河北餐厅 80年代,同学们聚集吃蟹
食 舌尖上的“食”代变迁
舌尖亦有记忆。70年来,交大的伙食,食材从匮乏到丰 种上蚕豆,晚上自修结束,回到宿舍烧水,剥蚕豆,下锅煮,
富,菜品从单一到多样,小小餐盘见证着交大的“食”代 夜色中豆香氤氲,洒满了幸福与满足。
变迁。
闵行校区投入使用不久,远没有现在的规模。一餐以南为
建国初期,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困难,食品定量供应,大 南区,以北为北区,河北餐厅即是北区食堂,因在二号河的北
学生每月29斤粮票。食堂提供的是粗米饭和没有油水的青菜, 面而得名。如今交大拥有七个餐饮大楼、哈乐餐厅、玉兰苑,
由于吃不饱饭,同学们常常在宿舍中冲酱油汤充饥,小卖部的 足不出校园,就可以吃到各种风味的地方菜,炒菜面点、煎炸
一包花生米,便能让同学振作起来,精神饱满地去上课。 蒸煮、清真、川味、淮扬、本帮、咖啡、豆浆、快餐……中式
西式,应有尽有。
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期,部分系一度自办食堂。
1961届校友回忆:“一般一个月12块5毛钱可以吃得很好,3毛 有校友回忆:初春时节,正是荠菜上市的时候,聊起了家
钱一个菜的话,可以吃青椒炒鸡丁。当然我们不能每天都吃3毛 乡的荠菜饺子,口水忍不住地往下流,于是心灵手巧的交大姑
钱的,每天都吃3毛钱,12块5毛钱就不够,1毛钱一般就可以 娘提议动手包荠菜饺子。有的人买饺子皮和荠菜,有的人到华
买个菜吃,几分钱买碗饭吃。” 山路上排长队买肉馅,荠菜洗好之后去食堂操刀切碎,食堂师
傅看到大家“笨手笨脚”,忍不住亲自帮忙。一个煤油炉,一
改革之初,物资匮乏,学校食堂就成了交大学子一日三餐
口小铝锅,饺子终于上桌。那鲜美的味道至今难忘。
心向往之的去处。五六同学围坐在圆桌旁,边闲聊边进餐,品
种略显单一的饭菜也变得更有滋味。 1981年秋毕业设计期间,正值大闸蟹膏肥体壮之时。潘一
鸣同学从老家江苏金坛带来约十斤蟹,每斤大概3元左右,后
闵行校区新迁初期,物质资源尚不甚丰富,同学们就地取
又在凤阳路边集市添购了部分。二十几位同学聚集到庄争平同
材,大开脑洞。在校园尽头的足球场边的小河中钓小龙虾,满
学家里,洗蟹蒸蟹拌调料,为腾空间拆大床。搭起从邻居处借
载而归后,将小龙虾带回宿舍,摘掉头扔进搪瓷碗,放在酒精
来的圆台面,加上家里的八仙桌,围坐两桌吃蟹。
炉上,倒上豆油炸至酥黄,满楼虾香四溢;在体育馆边的空地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