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思源2018第三期(定稿)单页 (1)
P. 34
吃货驾到!
30 多万交大人吃过这家“百年老店”
食堂于我们而言,不仅是生存,更有生活。
它是辛勤学习后放松的港湾,是疲惫劳累时的红泥小火炉。
一百多年来,交大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逾 30 万各类优秀人才。
他们食在交大,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期待?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舌尖上的交大感受交大食堂的三生三世 ~
第一 世 : 南洋公学校门
二十世纪初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
南洋公学时期 到了 20 世纪 30 年代,学校渐入“黄金时期”,校园
生活丰富多彩,学生们的伙食也相对较好。
交大最早的食堂位于现在的中院底楼。中院由监院美国人
福开森设计并亲自监造,1899 年落成。1900 年落成的上院底楼 学生自治会办理的食堂,实行包饭制度,一桌 8 人,
也有食堂。福氏讲究卫生,他把西方办集体食堂的文化带入中国, 每人每月 6 元。早饭多半是稀饭,再凑上花生米、乳豆腐
这是交大最早的“吃”。据老校友回忆:“交大的吃向来比较考究, 之类的五六碟小菜。小菜哪够 8 位青头小伙吃,往往稀饭
一日三餐,菜饭都热气腾腾地端出来,在上海各校中算是最好 还未吃完,菜盆已经是底朝天!怎么办?有人就打起邻桌
的了!” 的主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起几碟倒在自己桌上的
碟中。同桌的人也心照不宣,以最快的速度吃完后溜之大吉。
学校每日三餐时间分别为 7:00、11:30、18:00,周末则稍 姗姗来迟的邻桌主人们,见桌上小菜不够数,他们也知道
稍向后推迟一些。就餐时师生同食,饭厅列数十桌,每桌学生 这是谁人所为,因为他们早先也是如此这般。中午 12 点下
六七人,外加一位师范生或教习陪食。曾有学生回忆说:“每
日三餐亦由各班依照年龄排列成行而进饭厅,每桌学生六名外,
均有师范生一名伴食,须俟全体食毕,方可一同起立而散。”
说明就餐规则极细致,几乎将饭前、饭时、饭后各注意事
项都作了细致安排,甚至连学生座位也一一固定,用餐时须对
号入座。这种程序化的规定,有利于培养学生讲秩序的习惯,
且师生同食也利于彼此之间的交流,也可以起到保证学生饮食
质量的作用。
早上六点半起身,七时排队点名,三次不到记过一次,使
我睡时提心吊胆。每日三餐均按班排队,依次鱼贯进入食堂,
由老师轮流同餐。
——1909 年入学的周浩泉曾回忆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