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第42期
P. 33
所 学在交大 Study at Jiaotong univerSity
2020届 人文学院 F1609101班 徐寅忆想
写我所想 与己周旋 学习之外
在中文系,“不务正业”的机会总是很多。在四年
中,我加入了几个社团、尝试了几份实习、参加了一些
在填写高考志愿之前,我从未想过会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然而生活总是喜欢给人惊喜,最后,我顺利进入交大, 志愿者活动。在广泛的活动中,更加了解自己,也发现
就读于中文系。选择中文系好像并不需要什么理由,这是从初中就开始扎根在我心底的想法。 新的自己。
大一时,我参加了南洋通讯社和阳光剧社。第一次
看到自己参与的选题在“上海交通大学”官微上发表并
在人文学院,像汪老师这样的好老师还有很多。我
遇见导师 获得上万的浏览量时,心中不免有些兴奋。第二年,我
的毕业论文导师符杰祥老师严肃又有趣,符老师的《中
成为了南洋的首席记者,与社团同学一起策划选题并执
国现代文学课》让我萌生了对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间作
在母校学习的四年里,我感到最幸运的事,就是 诗歌作为研究方向,但我依然保持着阅读诗歌的习惯, 行,这段采编经历成为我后来实习的敲门砖。大三时,
品研究的兴趣,从而最终将现当代文学研究作为我未来
在大二时选择汪云霞老师作为我的前期导师。读书报告 将诗歌作为精神栖息的港湾。 我加入《科技日报》实习,受到指导老师的认可,在两
的研究大方向。后来,符老师全程指导我的毕业论文,
课是中文系的特色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方向选择一 会特别策划发表了全版报道,还对几家企业CEO进行了
为我开长长的阅读书单,甚至把自己的藏书和研究资料
名导师,每两周与导师碰一次面,一同研读相关书目, 在课堂上,汪老师经常点名让我回答问题,原本的 采访,并在科技杂志独立发表两篇深度报道。
(很多是绝版、影印或外文文献,比较珍贵)都借给了
分享心得体会,并在学期末撰写读书报告,交由导师打 我并不是一个喜欢坐第一排、积极发言的学生,一来二
我,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专业导师王宇平老师,教我
分。在同一学期,我还上了汪老师的现代诗歌导读课程。 去,我变得积极主动了。汪老师对我每一次细微进步的 入校时,恰逢阳光剧社建社二十周年,我有幸参与
们如何写论文,并对我的论文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修改
鼓励,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在我大三大四时,汪老师鼓 到有诸多校友加盟的话剧《仲夏夜之梦》的巡演当中,
意见,后来我的论文获得了学院的优秀论文奖。每一位
汪老师是个性格温柔、关心学生、备课认真、讲课 励我继续努力学习,并为我写推荐信、教我如何自荐、 由此开启了与阳光剧社的缘分。而后,在阳光剧社,我
老师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和专长,在他们的课堂上我都获
投入的好老师。她的诗歌课是一门优秀的入门课程,也 帮我开具课题证明、关心我的申请状态;她还关心我的 活跃在话剧排练的台前幕后,从参与一场话剧,到将一
益匪浅。徐志摩有一首著名的小诗《偶然》:“你我相
是校级优质通识课程,许多理工科学生通过这门课产生 生活和心理状态,帮助我走出情绪低谷。 部原创话剧呈现在舞台上,大量投入的感情与时间,对
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
了对诗歌和文学的兴趣。在一次诗歌课上,发烧的汪老 我的抗压能力和综合能力都有考验和提升。
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在这场
师坚持给同学们讲课,除了略带沙哑的嗓音,老师讲课
四年的“偶然”中,能够遇到这些老师,让这场偶然变
的状态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更让我敬佩的是,在一学期 四年时间飞快,期间我创办公众号,龟速分享自己
得很值得。
读书报告结束后,我才知道,当时的汪老师正值孕期, 的生活,给学校征文活动投稿,获得学联专栏作家的称
孕吐非常厉害,但她从未在我们面前表现出一丝一毫的 号,加入博物馆长期志愿者,参加伦敦国王学院暑校;
不舒服。私底下我会称汪老师为我的“人生导师”。昆 我还养了一只从小体弱多病的鹦鹉,被迫学习了各种
德拉曾写道,六次偶然的机会将托马斯推到了特蕾莎身 养鸟知识和技能,在它身上,我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意
边。我也像是个被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漂来 的孩子, 义,对很多从前不能理解的故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
与汪老师相遇。 就是我与己周旋的大学生活,充满偶然和惊喜,每一次
偶然在时光的滤镜下都变得格外多彩和珍贵。
回忆当时选择导师的时候,我鼓起勇气向汪老师发
了一封邮件,询问她是否有科研课题可以让我参与。汪
老师很快就回复了我,约我进行面谈。她在见面时就已
充分考虑了我的能力,还布置了相应的任务。通过与汪
老师深入接触,我对诗歌逐渐增加了兴趣,在汪老师的
带领下,我通读了戴望舒的诗歌,同时对西南联大诸多
诗人、学者都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尽管我后来没有选择
030 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