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第42期
P. 45
难 良师益友 mentors
忘
我与母校难以忘却的思源之情 席团竞选的机会。当时,大一的我,那段土气的演讲让许多人印象深刻。后来,
当时,学院基础部的老师们都对我充满关怀和认可,他们给了我参加学联主
2006届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F0212701班 冯惠明 虽然并没有取得成功,但也丰富了我的经历,这段记忆对我来说很珍贵,我甚至
还记得演讲时的心跳、学长与我击掌的瞬间。
一则母校建校125周年征文又把我拉回了在交大读书的岁月,那是我人生当中到目前为止最为辉煌的一段时光。那
大学期间,我身体不太好,曾数次住院。老师和同学们都给了我极大关怀和
是一段带着向往、自豪又迷茫的、沉甸甸的岁月,于我印像极为深刻。 于是, 许多画面又展现在眼前。
帮助,特别是徐祖英老师、班主任周小伟老师。那时,我不愿把自己不好的身体
状况告诉远在家乡的父母,怕他们担心,就一个人支撑着。老师的帮助对我弥足
珍贵,毕业后的许多年里,我都和两位恩师联系良多,他们依然给我很多指导。
学校和老师的关怀,支撑起我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让我没有因为生病而一蹶不
求学若渴 遨游知识海洋
振,我脆弱的家庭,也没有因为我的病情而陷入困顿,这些都是让我无限感激的。
当时,我从塞外的小山村来到上海这座大都市,进 一晃离开母校十余年了,在母校学习的这段经历,让我的生命登上新的高
入上海交通大学这所声名显赫的大学,我充满期待,这 度。无论我去到哪里,都带着交大的标签,我是交大人,那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对我来说是一次人生的升华。在父亲送我去新生报到的 一方面警示着我要不断努力提升,另一方面也让我变得与众不同。随着母校不断
路上,公交车上的人们通过朴实的衣着,看出我们是外 发展、影响力不断扩大,我们这些交大人受到的关注也不断提升。
地人,便问我们来干什么?父亲回答说来读书。他们又
问我读的是什么学校?父亲回答说是上海交通大学。他 上学时老师教导、激励我们不断努力,把从交大学来的知识用到日后的实
们都投来了敬慕的目光,还议论说,从这么远的地方考 践中去,做到“上学时,我以交大为荣;毕业后,交大以我为荣”。对我来说,
来上海真是不容易。我第一次这么近地接触到都市的人 国系统论学科重要的学者,也使得母校系统论学科在 或许做到“让交大以我为荣”是很困难的,因为交大优秀的校友太多了,但努力
们,他们对母校也是一样的好奇和敬意,我感受到了母 全国名列前茅;屠梅增教授旁征博引,兼顾理论与实 地回报社会,把交大留给我的情怀向社会传递,还是可以做到的。我还深深地记
校的分量。 践,在课堂上的许多举例,我至今都没有忘却;讲授毛 得,当时论文答辩时的情形。我论文的方向是三农问题,答辩的开场白是:我深
泽东思想的教授也是很有成就的学者,我因为知道“周 深地为中国的农民不富而忧心,为中国的农业不强而担心,为中国的农村不能快
我与父亲到学校时还没开学,学校对新生招待很 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受到他的关注,私下交流 速发展而揪心。答辩组组长顾海英教授便说我是“忧国忧民”,这也是交大给我
好,即便父亲第二天便踏上回程的路,我也并不觉得一 很多,还曾请他为班上同学讲过一次思想教育课;还有 的情怀。母校已经125岁了,这多么让人骄傲!在母校建校125周年之际,献上我
个人在上海有什么陌生。我的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 一位教美学的教授,美学是我的选修课,在课堂上,我 深深的祝福和感恩,祝愿母校越来越好。
有的意气风发,有的见多识广,有的思想深刻,有的理 将创作的诗歌给他看,请他批评,他鼓励了我,后来,
想远大,有的发奋向上;老师们也都学识渊博、和蔼可 他还专门向同学问起了我的情况;范村曾教授,勤恳
亲。一所大学的底蕴,在我的同学和老师身上便可体现 认真;周颖教授,最受学生喜爱,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
一二。我因来自遥远的贫困地区,同学们都很关心我。 多……这便是知识和学问的力量,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一些班集体活动也都免去我的费用,学校还专门组织我 既充满理性,又富有热情,既有知识的传播,也有人生
们这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参观东方明珠塔,让我们更 的引领。
深刻、直观地感受上海都市的气魄。
第一学期,学院便给我发放了“张明为”助学金, 心怀感恩 感受母校关爱
解了我的燃眉之急,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母校的关怀和
温暖。更加深刻的感受,还来源于那些优秀的老师:管 除了学习,母校的课外活动也很丰富。上学期间,
理学的王毅捷教授上课生动幽默、深入浅出;系统论的 我曾加入《益友》杂志社,我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在这本
陈忠教授,人生经历丰富,上山下乡、进工厂、干农 杂志上发表的,这给了我莫大的激励,让我得以坚持写
活,后来又进了大学,对学术深刻的钻研,让他成为中 作至今。
000 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