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7 - 思源第36期12.4final单页
P. 77
记忆
学子永远的心灵家园 MEMORY
作为图书馆,这里曾是交大学子徜徉知识海洋、饱览先
进科学文化之地。钱学森、吴文俊、王安、王之卓等都曾在
这里留下过孜孜学习的身影,图书馆真正达到了自己的建造
目的: “集众家之学说,备学子之研究,使各种学术,均有
统系可寻,传书可考,则中国学问之发达,即基于此”。
钱学森曾回忆:“那时上海交大图书馆在校门右侧红
楼,是我每天必去的地方。一是读报,二是看书……那真是
如饥似渴,什么科目的书都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
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图书馆和资料馆,就没有今天的钱 1977级学生在老图书馆前合影
学森”。
汪道涵学长也回忆:“老范在图书馆当管理员,他是党
内的交通,负责将油印的文件传给我们……如《反杜林论》
《共产主义ABC》等。我们将进步书籍夹在教科书和参考书
之间带进图书馆去看。”
如今,作为保存学校历史记忆的文化地标,交大学子每
每走进老图书馆,无论是散发着古老韵味的窗棂,深褐色油
漆的楼梯,还是校史馆那一幅幅触摸历史的老照片,都仿佛
是他们与交大先贤一次近距离的对话,一次精神的洗礼,一
场思想与心灵的碰撞。
一座楼与交大百年历史的邂逅
老图书馆堪称交大百年记忆的殿堂。这里的档案
馆,有着从1896年建校至今的档案记忆,从未中断。
包括1896年建校至今所有学生的成绩表,2000多位知
名校友的人物档案,反映南洋公学办学过程的史料,清
末、民国、共和国各时期学校颁发的毕业文凭原件,党
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真迹多幅,程十发、朱屺瞻等现代著
名书画家作品百多幅。
这里的校史研究成果颇丰,充分展现了交大厚重的
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提升了交大的办学声誉和社会影
响力,其文化引领价值与资政育人功能也日益彰显。
近年来,党史校史编研成果丰硕,撰著出版八卷
本、350万字的《上海交通大学史》,另有以《上海交
近年来,党史校史编研成果丰硕,撰著出版八卷本、350万字的《上海交通大 通大学志》《上海交通大学年鉴》(共22卷)、纪事、
学史》,另有以《上海交通大学志》《上海交通大学年鉴》(共22卷)、纪 史料汇编为主的校史文化基础工程,和以专题、人物、
事、史料汇编为主的校史文化基础工程,和以专题、人物、口述史、院系史为
主的裙体工程著述,共计90余部,近4000万字。 口述史、院系史为主的裙体工程著述,共计90余部,
近4000万字。2017年举办的“学在交大”— 馆藏学生
课业档案展,被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
道,校内外反响热烈。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