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2017思源第四期单页
P. 32

于无声岁月中

书写爱国荣校情

    本文节选自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思源 • 往事》“于无声处”一文,并有所增补                                      扫描二维码观看
                                                                           黄旭华院士在全国精
    编者按:                                        共和国脊梁的关怀和尊重,一份是交大人坚守的执     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
                                                着精神与信仰。                    上采访视频
         2017 年 11 月 17 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
    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全国道德模范代表、上                           本期校友风采,将为您讲述黄旭华学长在抗战      扫描二维码观看
    海交大校友、93 岁黄旭华院士,为他拉开椅子并一                    时期颠沛曲折的求学经历、通过交大地下党外围组     黄旭华院士在上海交
    再邀请他坐到自己身边。                                 织“山茶社”而最终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进步学     通大学建校 120 周年
                                                生运动,以及为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在家庭和亲     纪念大会上演讲视频
         而在 2016 年 4 月 8 日,上海交通大学举行建校           情方面所作出的牺牲。同时,也将为您展现黄旭华
    120 周年纪念大会上,代表全体校友发表讲话的黄                    学长心系母校,关注母校校友工作,支持地区校友
    院士躬身推开为他演讲准备的椅子,站立完成了近                      会建设,难忘饮水思源的赤子情怀。
    二十分钟的演讲。

         这两把椅子的故事,承载着两份信念,一份是对

                         黄旭华                    颠沛求学路

                                     著名船舶制造、         我出生在广东省海丰县的一个偏远小镇,父母俩是村里的“赤脚医生”,
                                     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  育有子女九人,我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三。稍大一些,我进入镇上的一所
                                                小学念书。由于地处偏僻,教育落后,镇上的那所学校只有初级部,没有
    原籍广东揭阳,出生于广东海丰。1949 年,毕业于                   高级部,所以初小毕业后,父亲不得不将我和哥哥两个送到汕尾的一所教
    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历任中国船舶工业总                     会学校继续求学。从此我就离开了家乡,那一年我八岁。
    公司第七一九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兼代理党
    委书记;先后被国防科工委任命为核潜艇副总设计师、                         抗战爆发后,学校搬进了揭阳岭的一个山沟里,就这样我和哥哥又徒
    总设计师。是我国第一代鱼雷攻击型核潜艇及战略导                     步跋涉前往,前后足足走了四天。新校舍简陋无比,其实就是一个草棚,
    弹核潜艇的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刮风下雨都在里边。不仅如此,日军的轰炸机还常常前来“光顾”,经常
    他参与完成的我国第一代核替艇研制获 1985 年国家                  是课上到一半,头顶上传来嗡嗡声,大家只得撇下课本,冲到外边的野草
    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导弹核潜艇研制获 1996 年                   丛里以躲避鬼子的空袭。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效果可想而知,结果小学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94 年,当选为中国工                   毕业时只有我和其他几位同学考上了中学。
    程院首批院士之一。2013 年,黄旭华获选“感动中
    国”2013 年度人物。2017 年 5 月,黄旭华荣登“中                   1944 年我从省立桂林中学毕业后,便前往陪都重庆,准备报考大学。
    国好人榜”;10 月,荣获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项“科                   到达重庆后不久,我收到了来自唐大土木系的录取通知书,但由于战时交
    学与技术成就奖”;11 月,当选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                  通不便,再加上我的行李在路上遗失了,所以还是留在了重庆。由于一时
                                                没了着落,我进入了“教育部特设大学先修班”,是当时教育部为了收容
                                                来自沦陷区和藏区的流亡学生而专门设立的。我们这些流亡学生由于经历
                                                了战乱,一路颠沛流离,因而都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大家读书都很用功。
                                                一年后,由于我在班里成绩名列前茅,所以被保送升入大学。当时规定保
                                                送生也要填写志愿,我填的是中央大学航空系。恰巧这时重庆的交通大学
                                                也在招考,我就同时报考了交大的造船系。

30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