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 - 思源第34期最终单页
P. 57
123th Anniversary 岁月如歌
YEARS LIKE SONG
我的交大人生 中学的六年,我是在南洋模范中学度过的。这所中学,其
前生其实是南洋公学的中学部,1921年才分离出来的。对于我
文 / 1995 届 60111 班 2010 届 MBA 吴明炜 们来说,南模和交大的血缘是要远超交大附中的。考上南模,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了。135名小学同
2015年的初夏,我收到了本科时一个同班女生的电话,说今年 学,竟然有45人考入南模的初中,其影响力可见一斑了。
是我们本科毕业20周年,交大邀请我们返校参加活动。没有犹豫,
欣然应允。 中学再去交大,不再仅仅是玩,会结合学习的内容,去找
家长询问。毕竟,我们居住的教工宿舍,身边同学的家长,都
返校的当天,是6月28日,也是我的生日。尽管一个专业的三 可以解答我们浅显的问题。而日常的接触深刻影响了我们的人
个班级没有到齐,但近百人的阵势,依旧体现了当初交大第一大专 生,使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在高考时,毫不犹豫地填报了上海
业的风貌。飘忽不定的梅雨,没有浇散重聚的兴奋。尤其在食堂的 交大。
午餐,依旧话题不断,其乐融融,仿佛真的又回到了20多年前的校
园。看着年轻的学弟学妹们稍带诧异的眼光,作为前辈的我们完全 1991年,我如愿考入了交大的机械系,专业是机械制造工
沉浸在自己的时空交错之中。 艺与设备,这也是父亲工作的专业。在闵行校区,有不少和我
一样经历的交大子弟,很多人都最终如愿进入了自己父母的专
相聚总是短暂的,但这次的离别没有了本科时的伤感,因为大 业学习,从中可以看到遗传基因和家教有多么重要。然而,伴
家都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中展示着自己的才华,收获着各自的幸 随学习便利的,却是生活的尴尬。那些从小喊叔叔阿姨的同学
福。这其中,上海交大给我们的烙印是那么的深,无法抹去。而 家长,突然真的成了自己的师长。去同学家玩,也许老师问学
我,也许是其中烙印最深的一个,因为上海交大对我不是一个简单 习的时间要长于同学间的寒暄。在学校的任何行为,不出半天
的符号,可以说已经深入了骨髓和灵魂。 父母就肯定已经知道。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
专业学习基础被打得很扎实,对日后工作的影响力至今不减。
我和交大的接触,从三岁就开始了。1976年,懵懂的我被在上
海交大当老师的父亲从无锡带到了上海,住进了本部的2号宿舍楼 我的大学生活同样是丰富多彩的。大三的时候,我开始担
(该楼已经拆除,原址上是现在的研究生楼。但记忆中,该楼和饮 纲组织系里的各项文体活动,组织了大四的毕业舞会,还曾担
水思源标志后的1号楼是同一规制)。从那时候起,就开始了我的 任过学校管乐团的团长。那是在1994年,学校为了迎接即将到
上海交大之旅。 来的1996年百年校庆,成立了学生艺术团,于是在中学期间学
过5年乐器的我,成功地融入了乐团中。在毕业前夕,为交大
那时候,我们这些学校的教职工子弟都会到交大子弟小学读 文化的传承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可惜的是,因为工作原因,
书,操着全国各地口音的小朋友们,在六年的小学学习中,慢慢聚 没有随乐团参加学校百年校庆的各类活动,甚为遗憾。本科毕
拢,慢慢相识,慢慢开始用标准的普通话沟通。而大家的家长,就 业后,日常工作中遇到了大量的问题,我感到现有知识需要继
是交大各个院系的教工。但那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仅仅是 续加强。于是,在2000年我继续回到母校,攻读了工程硕士。
去过的场所可能不同于校外的人:我们会去船舶实验室外面废弃的 而随着工作角色从技术应用到销售管理的转变,我在2008年又
木船上攀爬,在华山路校门桥的栏杆旁捉迷藏,或者去父亲楼下的 考入母校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攻读MBA。
机械实验室闻机油味道。总之,童年的记忆,都是交大的场景。
对于大多数MBA的学员来说,更多的就是进修和人脉的拓
展。而对于我来说,却另有感触。原来的法华镇校区,本科甚
至更早时就去过。但对于从小在本部长大的我来说,更像是同
学家边上的小区,而不是校园。可是,当我真正开始MBA课程
学习的时候,我知道,自己骨子里对交大的眷恋会让我更深地
融入学院。于是,我参加了学生会干部的竞选,当上了文体部
部长,尽我所能让大家融合在一起。尽管MBA同学平时都有
自己的工作和家庭,但2008年底我参与策划和组织的迎新晚会
和2010年10月由我主持的毕业典礼,让很多同学至今仍津津
乐道。
百年光阴流转,四十年岁月不惑,母校伴随我茁壮成长,
成为我生命中永远无法抹去的印记。
55